第廿三章 俚人之王第2/3段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?快速报错

  罗窦,就是和鱼俱罗有交情的俚帅。

  鱼排军一家能在邕州落足,也是靠了罗窦的帮忙。

  “既然他不容于宁长真,为何能在都稜镇开设店铺?”

  “呵呵,麦子仲比他那祖父聪明,手段也很高明。一方面,他借由宁长真之手打压罗窦,另一方面,又借由罗窦之手,牵制宁长真。若非如此,罗窦早就被宁长真赶尽杀绝,就算是不死,手下那帮乌合之众,也会散了……当初罗窦吃了几次大亏后,就通过童大哥的门路,在都稜镇开设了一家酒楼。表面上是准备归附,实际上也是他的耳目。山里的山货,通过酒楼流入集市,同时又通过集市,购买一应物品。

  不过,罗窦这个人很贪……主公若想借刀杀人,恐怕要给他一些好处才能成交。”

  鱼排军的声音不大,恰好能让李言庆听见。

  言庆闻听一笑,没有开口。

  不过鱼排军已知道,李言庆此时,肯定是成竹在胸。

  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粤西地区,土著众多。

  历朝历代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。

  比如,在秦汉时期,这里的土著名为百越,后来又转变为俚人,獠人等等……根据地域的不同,这些土著的称呼也不一样。

  比如,岭南被唤之以‘俚’,而云贵川则被称之为‘獠’。

  称呼虽然不同,姓质却是一样。在汉人口中,南方土著皆以‘蛮’字来概括。

  粤西地区的俚人分为两大类,和当初李言庆在岷蜀遇到的獠人情况相似。

  归化的俚人,以宁长真、冯氏为代表,叫做白俚,或称之为熟蛮;未曾归化,或者说和政斧相抗衡者,则唤作黑俚,或者就是鱼排军所称呼的那样:生蛮!

  总之,黑俚白俚也好,生蛮熟蛮也罢,并非一定。

  两者总是相互不断的发生变化,其区分的界限也很模糊。

  农耕土著,山民土著。

  你归化了以后,可以出山享受汉人一切待遇。有田地,有房舍,居住在城镇里;可如果一旦遭遇政斧的围攻,这些土著也能迅速退回山里,靠山为生,于是就变成了生蛮。

  罗窦,现在就属于生蛮。

  但罗窦进山,并不是因为政斧的缘故,也不是他不想出山。

  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原因很复杂。其主要的因素,就是罗窦所在的部落和宁长真的部落是世仇。罗窦的父亲死于宁猛力之手,但宁猛力的老子,却是被罗窦的父亲所杀……若要论起渊源,只怕能追溯到西晋南渡,建立东晋政权的时代。

  后来罗窦又站错了队伍,和王宣仁一起反隋。

  王宣仁被冼夫人所杀,罗窦也就成了孤魂野鬼,退进了粤西山中。当时鱼俱罗为监军,见罗窦勇猛,不免生出几分敬意。罗窦当年能保全实力退进山里,也盖因鱼俱罗高抬贵手。只是谁也没有想到,当年留下的一份情意,居然真起了作用。

  罗窦,身材不高。

  勉强七尺身高,站在李言庆跟前,不免显得有些猥琐。

  加之常年在深山老林里讨生活,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加苍老。

  不过,身材虽然短小,却极为结实。脖子短粗,挂着一串兽牙项链,透出剽悍之气。

  李言庆一行人抵达罗窦的驻地时,已经是三更天。

  罗窦居然还没有睡,和他的侄儿罗窠,就守在驻地中,等候李言庆一行人的到来。

  “我听说,你想动宁长真?”

  李言庆屁股还没坐稳,罗窦就开门见山的问道。

  幸好,在来的路上,鱼排军已经介绍了罗窦的姓子。否则的话,李言庆还真不知该如何开口。

  但这也从另一方面,说明了罗窦的情况并不算太好。

  这山里的生活,非常艰苦,而且颇为凶险……如果不是麦子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,罗窦弄不好,很难在山里生活下去。看样子,宁长真把他逼得也很惨。

  脸上带着凶悍之气,一双环眼,更流露杀戈之意。

  李言庆沉声道:“非是我要动宁长真,而是朝廷,要拿宁长真的人头祭旗。”

  罗窦挠挠头,“你们汉人的朝廷,我不懂,也不想懂。

  我只问你,你进山来,是不是想让我帮你对付宁长真……哦,应该是帮朝廷对付宁长真。”

  “都老祖上,当年曾在陈朝为官。”

  鱼排军恰到好处的介绍了一句,令罗窦不自觉的挺起了胸膛。情况,原因很复杂。其主要的因素,就是罗窦所在的部落和宁长真的部落是世仇。罗窦的父亲死于宁猛力之手,但宁猛力的老子,却是被罗窦的父亲所杀……若要论起渊源,只怕能追溯到西晋南渡,建立东晋政权的时代。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!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