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廿二章 都棱镇 三第2/4段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?快速报错

  沈光顿时愕然,有些迷茫的看着李言庆。

  李言庆喝了一口水,闭上了眼睛。

  脑海中,浮现出离开襄州之前,李端与他的一段对话。

  “王爷以为,李唐善战者有几人?”

  李端道:“人言李唐善战者,必首推王爷。

  其实,秦王亦为善战之人,却因种种,被王爷压住了风头。如今,朝堂上太子已站稳脚跟,秦王欲效前朝旧事,必取兵权。然则,秦王欲取兵权,资历尚显不足。虽说朝廷定鼎关中时,秦王曾立下汗马功劳,但除了与刘武周之战外,其余几战乏善可陈。

  浅水原,先败后胜,终究有败笔藏于其中。

  所谓攻取兰州的功劳,实际上也是一个运气。错非薛举病故,焉有秦王之胜?”

  这言下之意就是说,李世民不是薛举的对手。

  之所以能取得胜利,倒不如说是他的运气好……如果薛举不死,这胜负尚未可知。

  对此,李言庆不置可否。

  “其二,秦王虽攻取洛阳,然则首功当归王爷。

  加之王世外强中干,并未死战。秦王获胜,然则却未使天下人真正的信服……这也是秦王一直落于下风的主要原因。

  秦王欲争锋,必壮其功勋。其战功不显,则声名难立。声名不立,则无望夺嫡。药师为秦王谋,必先为其谋取功勋。不过这绝非药师计策全部,以臣之见,药师真正的妙笔,是在其第十一策。而这一策,想必王爷也看出来了一些端倪。”

  李言庆沉吟片刻,轻声道:“是把我赶出长安吗?”

  李端连连点头,“长安之困局,在太子与秦王;而太子与秦王之争,则在于王爷。

  陛下锺意太子,却又不免忌惮太子权柄过盛。

  难道他不知道秦王之心吗?呵呵,之所以容忍秦王,就是希望以秦王,牵制太子。陛下谋略过人,深知帝王之术。太子知道,秦王知道,包括药师也是心知肚明。王爷在长安,则秦王必受压制;秦王受压制,又何来这平衡之说?况乎王爷战功显赫,声名过人。陛下也需要寻找机会,将王爷调离长安,以达成其平衡之道。

  所以,药师这第十一策,就是制造机会,令陛下可以名正言顺,将您调离长安。”

  李言庆恍然大悟!

  “如此说来,平梁十策所为者,就是这第十一策?”

  李端笑道:“王爷您想,把您调离长安容易,可调去何处方可?

  中原,可说是您一手打下来的根基;岷蜀,窦家与您关系密切;哪怕是把您调去北疆,也无法消除您在长安的影响力。同样,若真将您调去北疆,只怕会令天下士子心怀不满……一个合适的时机,一个合适的地方,一个让天下人无话可说的借口!这就是药师的第十一策。岭南和中原远隔千山万水,只需三五年,足以令王爷声名渐渐隐去。到那时候,哪怕王爷再回长安,也无改这大局……”

  李言庆不禁连连点头,露出沉思之状。

  李端说:“不过王爷也不用太过于担心。

  以臣对药师的了解,药师设下此句,又何尝不是对王爷您的一个考验呢?”

  “你是说……”

  “药师这个人,不好权谋,却不是不知权谋。

  他的眼光很毒辣,远非臣可以相比。以臣对他的了解,他这个人也颇明平衡之术。”

  有些时候,有些话,是不能说的太过于明白。

  李端清楚这一点,李言庆同样明白。

  明白平衡之术?

  说穿了,就是说李靖不是那种喜欢把事情做的太绝的人。

  或许他用兵凶狠,但却不代表着李靖的处世之道也是如此。仔细想来,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,李靖并不是非常出彩,甚至保持沉默。相反,当时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人,是房玄龄、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三人。甚至可以说,李靖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,并没有旗帜鲜明的表明他的立场……他在考验我吗?

  李言庆想明白了这一点后,顿时感到心情愉悦。

  李靖,对我设了一个局。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!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