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 郢州之变第2/3段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?快速报错

  “当务之急,应尽快确定西安王的生死。”

  “孤也这么认为……只是现在,西安王生死不明,襄州已岌岌可危。据襄州传报,萧隋命尚书省右仆射房玄龄为荆襄道大行台,配合萧铣部署江南防线。”

  “萧隋的动作,竟如此迅速?”

  “是啊……照这状况,分明是房玄龄还未返回江淮,就已经开始筹谋此事了。”

  李言庆和李建成窃窃私语,朝堂上的争吵,却趋于白热化。

  甚至有些人,开始责怪李世民先前强硬的态度。话语中隐隐约约,将突厥使团之死,与李世民联系在一起。

  李世民那张英挺的面容,却是越来越黑。

  “养真!”

  李渊突然开口。

  李言庆一怔,连忙上前道:“臣在。”

  “你和房玄龄比较熟悉,你以为襄州可守得住吗?”

  李言庆想了想,“襄州目前的状况,臣并不清楚。不过,西安王下落不明,必然令襄州上下惶恐。太子刚才说,襄州如今由襄州司马盛师彦主持……此人的名字,臣也听说过。当年为潼关鹰扬郎将,确有本领。然而臣以为,盛师彦未必能稳住襄州的局势。”

  “此话怎讲?”

  “陛下,襄州乃江淮要地,需重臣守卫。

  西安王生死不明,必然会令襄州陷入惶恐。盛师彦虽为悍将,未必能镇得住襄州。”

  “那以王兄所言,襄州非王兄,无人可派啊。”

  李世民突然阴阳怪气的开口道。

  李言庆笑了“若本王出镇襄州,可立时令房玄龄兵退三百里,不敢正视襄州。”

  李渊细目一眯,“那朕命你出镇襄州,你以为如何?”

  “陛下,非是臣不愿,而是不能。”

  “此话怎讲?”

  “若陛下命臣出镇襄州,只怕不等臣到襄州,那襄州已陷落于萧隋之手。”

  李渊先是一怔,旋即反应过来,脸上的阴霾随之一扫而空。

  “养真,你确实很自负啊!”

  “陛下,非臣自负,实为自信。

  那房玄龄与臣交厚,谢映登当年更随臣转战高句丽,对臣甚为了解。杜伏威虽与臣无甚交集,但此人战力之强横,少有人可以比拟。若陛下委派臣做襄州总管,消息一传出去,房玄龄必然猛攻襄州,以期在臣抵达襄州之前,占居更大的优势。

  所以,臣往襄州倒是无妨,但却不可出镇襄州。”

  李言庆话语中,显出坦荡胸怀。

  相比之下,李世民先前那一句阴阳怪气,不免显得落了下乘。

  人常言秦王善战,但只凭河南王刚才那一番话,就显得底气不足。

  李渊问道:“那养真以为,谁可出镇襄州?”

  李建成连连向李言庆使眼色,意思是说,你别急着回答。

  可言庆却恍若未觉,沉思片刻后回答说:“臣举荐河间王,豫州总管李道玄。”

  “道玄?”

  “河间王?”

  一时间,立政殿中不时响起惊呼声。

  李建成虽然有些不满,但想想,李道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  和李孝恭不一样,李道玄早年非常崇拜李世民,但后来去了荥阳,似乎和李世民就疏远许多。

  而对李建成,李道玄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。

  他是宗室,其祖父曾收留过李言庆的父亲,而且也很得李渊喜爱,是个合适的人选。

  李渊蹙眉道:“可道玄的年纪,是不是有些小了?”

  李道玄如今年方十六岁,算起来,的确是小了。

  李言庆却说:“陛下,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。臣十三岁即征战疆场,十六岁就统领一府之兵。十七岁的时候,已然掌控一州之地……道玄年纪虽小,却身经百战,谋略过人。而且,他身为宗室,出镇襄州,丝毫不比西安王的身份差,同时还不会为房玄龄看重。

  陛下,房玄龄虽然夺取了郢州,但想要攻克襄州,还需要一段时间。

  臣以为,二萧并为真的合而为一,甚至彼此间矛盾依旧。房玄龄出兵,不过是权宜之计。萧隋需借此机会,谋取更多利益。道玄前往襄州,可令朝廷从容准备。”

  一番大道理说出,令朝堂众人顿时失声。

  李道玄……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  李建成道: 所以,臣往襄州倒是无妨,但却不可出镇襄州。”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!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