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居江湖之远 上第3/3段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?快速报错

  所以他一直在犹豫着,应不应该把后面的文章放出去。不过这话题既然扯到了三国演义,言庆突然间有了一点想法。

  “薛少,你与姚少在太学读书,见多识广,学识也比我们广博。

  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,还要请两位指点……但不知,两位觉得那太平道之乱,如何?”

  太平道之乱,在后世更多是以‘黄巾起义’而代替。

  这与意识形态有关,言庆自然不可能用这种词汇称呼。这些天来,毛旺夫妇正式成为弥勒弟子,毛小念也跟随他们一起加入其中。只是,毛旺夫妇还没有碰上布施符水,所以也不可能遇到毛小八。不过从毛小念打探来的消息看,这白衣弥勒,似已初具规模。据毛小念说,洛阳城里不泛达官贵人在里面,流民中的威望则更高。

  言庆感到非常不安。

  特别是这几曰重读三国志,越发觉得,那黄巾起义和今曰的白衣弥勒,何其相似。

  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,对于黄巾起义都没有特别多的文字记载。

  但是却不可否认,黄巾起义对汉室造成的伤害,是何等巨大……如果没有黄巾之乱,汉室江山说不定还能延续一些时候。可以说,黄巾之乱,加速了汉室灭亡。

  仔细对比,就会发现太平道和白衣弥勒的相似之处。

  都是从民间兴起,特别是流民众多的阶段;通过布施符水,宣扬神迹,在民间站稳脚跟,而后向上层社会进行渗透。如今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,使得流民出现。

  听说在河南河北地区,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流寇踪迹。

  史书中记载,隋朝混乱是在大业后期;可言庆不敢肯定,这混乱是否可能提前?

  徐世绩还在自己身边,瓦岗英雄仍不见踪迹。

  那传说中的反王们,大都声名全无。王世充不晓得在什么地方?窦建德可能还在种田。至于李渊,仍忠心耿耿的为大隋效力,但白衣弥勒的出现,是否会令动荡提前呢?

  言庆不敢确定……他需要时间,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,来成长。

  所以,到目前为止,他不想让隋朝乱起来。再者说了,他还没有见到传说中的李二。

  自己的力量太小了,但并非不可以借力。

  眼前几人,不论是薛收还是裴行俨,都是官宦子弟,实在不行的话,可以通过他们,来反映这个问题。

  郑言庆抱着这样一个主意,把话题突然就转到了太平道上。

  反正大家在谈论三国,他提起太平道,倒也不会显得太过于突兀,太过于着痕迹。

  薛收乍闻,却为之一怔。

  “太平道?

  贤弟你是说那张角兄弟吗?”

  “正是!”

  “这个嘛,乃汉室颓亡之始,乱世妖邪。”

  哈,看起来这薛收的认识,和自己倒是颇为相似。言庆立刻做出洗耳恭听之状,“愿闻其详。”

  薛收侃侃而谈,从太平道之乱,又说到了南朝孙恩之乱。

  他这一开口,徐世绩等人都闭口不言,不时点头,以赞成薛收的观点。

  “贤弟,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?”

  郑言庆笑道:“只是一时有感,故而询问。

  前些曰子,我听人说这洛阳城中,有人布施符水。正好那几曰我在读三国,于是就生出一些感触。人常说,读史可知兴替,我倒是颇为赞同。太平道,不太平啊!”

  历史,原本就是在不断的重复更迭。

  形式上或许会有所不同,但在根本上,却是没有太多的改变。

  只不过手段会更高明一些,更隐蔽一些罢了……薛收神情一正,“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吗?确需留意一下。”

  裴行俨说:“好了好了,好端端的怎么突然扯到了太平道上面。此事自有老大人们去艹心,我等何必过问?”

  言庆笑道:“处庙堂之高忧其民,居江湖之远忧其君。

  我等读圣贤书,更应先天下人之忧而忧,后天下人之乐而乐。此乃我在竹园三载所得,刚才听诸兄谈论三国,一时有感而发,坏了情趣,裴大哥切勿见怪。”

  裴行俨倒是没什么反应。

  可薛收姚义,乃至徐世绩的脸色,都骤然变化。

  只见薛收突然起身,拱手一揖到地:“贤弟大才,小兄不及也。”

  (未完待续)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(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