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九十八章 祝彪的理想国第2/3段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?快速报错

  内政上,祝彪主要改革纠结于三点。第一,全面废除银两金子流通于世,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银行发行的金银铜币。彻底决断火耗这一弊政根源。同时,齐国也如此成为天底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
  自从金银铜币打北汉出现以来,如今满天下各路诸侯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金银铜币。但是要说全面废除金银流通,那还一个没有。

  这其中既有金银铜币铸造量不足的因故,也有更深更复杂,牵扯更多面的内在原因。在天下大战的局面下,再强腕的君主也不敢这个时候来扯这个马蜂窝下来。所以,祝彪重开的齐国成了第一个。

  第二,改革司法。将司法从现下的官衙体系中独立出来,上至御史大夫。下到一县的门下决曹断罪决狱、门下辞曹主辟讼事。

  呀呸的,看看汉代的官制,比宋明清的强多了。真的是顾及到了每一点每一面。明清一脉相承的那破体系,真叫个烂。

  县郡州中央,垂直管辖,与地方官府再无隶属关系。

  廷尉府继续为律法一系全国最高法衙。但也只限制于律法,廷尉锐士和对刑部的部分控权被剥夺,祝彪将前者归纳入执金吾的权限之内,大大加强了这个本来就很强势的官职权限。后者彻底独立,上封御史大夫。

  同时改革御史台。御史大夫算是祝彪前世的政法委书记吧,职权变化不大,但嫡系下属御史台之御史闻风而奏的权限被进行了限制,不如此,祝彪实在难以改变御史们乱放嘴炮的恶习。

  第三,大司农独立。国家政府,也就是丞相府,相应出台来年的预算法案,召集所有相关府衙会商。送交大司农审核。大司农理由充分之下有驳回全县。并且各县每年支出,公开透明!

  军事白皮书就没必要了,也不可能实现。

  政治改革需要一步步合理推行,大刀阔斧的另一面就是急功冒进。所以祝彪更不可能去形势官员资产公开这些不切实际的变革。

  除此之外。祝彪办起了天底下第一份正式的报纸,而不是邸报之类的东西,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。用来宣扬政策,同时渐渐往工商靠近。在时间里自我结合。

  这些于大局却也只是小节了。

  独立出来的刑部等同于公安,县治下,每乡每亭。本来掌控在游缴亭长手中的武力被全数归纳入六扇门辖下。每乡的游缴变成了六扇门下属捕快,就好比派出所所长一样。如此六扇门实力暴增,虽然这增长不再武力上而在权限上。

  相当一批精简下来的军士进入了六扇门。

  祝彪手下五十万军,精简到四十万,并且日后还会精简至三十万。南端四州的军方,在未来三年中也会逐步撤出。防务让与各家各地自己去招呼。

  如果不是祝彪先抛出去的三州之地,可能很多地方和朝廷官员已经闹起来了。不管是司法独立和大司农,以及废两用币,都牵扯到了七横八错的利益勾连。祝彪兵威再胜,涉及到利益,也会有人铤而走险。更别说磨洋工不干活儿,渎职懈怠,暗地里扯后腿了。

  以祝彪在齐国的根基,除非把朝野杀的人头滚滚,血流成河,这样大规模的改制是不可能完成的。

  但祝彪只有今年下半年的时间,来年开春,他就要率一部精锐,南去中原参战了。

  夏王太不争气,在秦国和朝廷的合力夹击下,连吃败仗,渭州都要支撑不住,危险了。

  唐王必须在东面给并州以压力,来给夏王减压。如此要快速显现结果,他手中王牌莫过于打出祝彪了。

  所以,祝彪不可能过久的留在齐国坐镇的,也因此,齐地不能乱。这都还是当初促使祝彪下定那‘封建’心思的一大因素。

  “割去了四州土地,是折损严重。但孩儿真没时间跟这群书生在国内耗着。唐王明年就要调孩儿西去,这国内局势必须平定下。

  割去了四州土地也买回了安稳。十二州乡野,各种势力近乎一扫而光,空白纸上做画,孩儿也才挥舞的开啊。

  这四州之地,早晚有的炮制。”

  要说天下间谁最反对祝彪封建的,并不是惊诧莫名的唐王,而是刚刚接到东都的祝母。

  自己孩子当了齐王。无比的喜悦侵透着她的每一个细胞,从河东到齐国的路途上,都云里雾里,飘飘欲仙感。

  而同时的,在祝母的心中,齐国一切,上上下下,大大小小,一切的一切,也都成了她自家的私产了。

  十六州之地,一下少了两成五,祝母不会看别的,数还是识得的。当下就大骂祝彪败家子!若是生生剜了她心头肉一样。

  单玉屏跟祝母比来就更有脑子了许多。她目光看的是南端四州实质上的独立,恐惧的是,让这四州坐大了。会不会在全齐国内形成不好的影响,再进一步影响到祝家的统治。
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!

章节目录